免费小说网
首页 爱情散文 正文

【春秋】鄱阳湖上马鞍岛(散文)

时间:2019-12-09 22:19:01  作者:免费小说网

鄱阳湖中的马鞍岛,他并不仅仅只是孤悬鄱阳湖上的一座野岛和荒岛,更不是一匹缺失了心性,发了疯发了狂,桀骜难驯的烈马般岛屿,是鄱阳湖上一座暴戾的烈岛。而且,他还是鄱阳湖上的一座文化之岛,人文之岛。

马鞍岛坐落在鄱阳湖的北湖,都昌县苏山乡境内的东南边。因岛上有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耸起在岛上,形状像极了马鞍,故此,岛因山名,人们便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——马鞍岛。

虽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的时期里,凡是打鄱阳湖上来来往往的船家们在经过马鞍岛水域时,都说马鞍岛水域是个湖匪出没的水面,马鞍岛上的崇山峻岭就是那些打家劫舍的湖匪们聚众藏匿的地方。马鞍岛上的人,也生来是性格暴烈,喜欢打架斗殴,争强好胜。湖岛上那彪悍的民风,就像鄱阳湖上那变幻不宁的风云一样,晴雨不断,叫人琢磨不定。但是,在他粗烈的外相之下,崇尚武力的背后,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,那就是他极具人性的柔软与温顺,人性中的温良恭谦让等各项美德,在岛上也能找见。

虽然马鞍岛只是鄱阳湖中的一只孤岛,曾经在清代的乾隆和嘉靖年间,从这里先后走出了封脚的举人乡贤戴高,以及在开科取士的殿试中,高中进士位列朝班的士大夫戴凤祥,而且,他们两人还是一门俩父子,两代殊荣。戴家父子的辉煌荣光,并不仅仅是为戴氏一家挣得了殊荣,而是为马鞍岛上的人们争了光,为鄱阳湖上的都昌银争了光,长了脸。如今,散落在马鞍岛上的那些尚存的进士第、石匾、石柱、石狮等故旧物件,就是老戴家曾经盛极一时的非常写照。看了那些遗址旧迹,不由让人感叹道:“荒岛草青书香在,遗韵流芳道长存”。

马鞍飞腾上九天,青云出岫禅无边。莫道荒岛蕴涵浅,普超血泪写“华严”。

在马鞍山的前峰上建有一座古刹——青云寺。在灵湖圣山的熏淘下,青云寺里的禅风甚浓,佛性十足。近代庐山海会寺有名的住持高僧普超,他就是从青云寺里走出来的戴姓高僧。

普超,都昌县苏山乡马鞍戴家村人。原名戴圣谦,字益生,法号普超,是马鞍岛戴村戴启辉的嗣子。戴启辉夫妇一生没有生养子嗣,其妻陈氏便在戴启辉逝世之后的几年里,在族人家中过继(抱养)了一个儿子过来传续香火,这个人就是戴圣谦。

戴圣谦,人极聪敏颖慧,年幼时便入私塾读书识字,且过目不忘。由于家中男丁单薄,养母陈氏又急于要抱孙子,遂强硬地将家中的童养媳婚配给戴圣谦。而此时的戴圣谦尚只有14周岁,根本就没有成年。无奈之下的戴圣谦少年成婚,于第二年便诞下了长子戴徵仁。到17岁的时后,又生下了次子戴徵义。这时,由于家中添丁加口,老的老,小的小,戴圣谦的家道已是十分地薄弱了,生计便越发地日益艰难起来。因此,为了生存记,戴圣谦便在岛上的戴村设一蒙馆来教授学生,借以增加家中收入,渡过难关。

戴圣谦一边教书,还一边参加朝廷举办的开科考试,以图博取功名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窘迫,可惜,他每次都是考试不第,名落孙山,很终与仕途功名无缘。

圣谦于是在教学之余的暇时,常常到庙中去与老僧法圆大师谈经讲法,相互应答。天长日久,戴圣谦受法圆禅师的影响,毅然决然地斩断俗世中的尘缘,遁入佛门,皈依禅宗。这时后的戴圣谦仅只有23岁,而他的两个孩子,大的都还没有满10周岁呢。

仕途上遭受到的屡次打击早已消磨了他的斗志,对世俗的不满与憎恶,也已让他对前途产生了绝望的念头。因此,有人在总结普超的一生时说,普超是认为人一旦自觉光阴流逝如过隙之驹般短暂,人命亦不值几何,死生终将成为泡影,直如转毂般地变化着,那么对于富贵尘云又有何可恋呢,于是,从那时候开始,戴圣谦便开始舍儒从释了”。

清光绪年间,戴圣谦投到应竹庵内,师从本公薙染圆具戒,授法号觉禅,字普超,后又在九华山甘露寺学习佛家经典,礼佛问禅,寒暑不辍。数年后,继登天台山寻访师友,虚心求教,释疑去难。之后,普超返回庐山海会寺,拜谒住持至善禅师,入住海会寺。

海会寺位于鄱阳湖边庐山东麓的五老峰下,建于明万历年间,后毁于兵火。光绪初年,高僧至善来此筑茅以居,香火渐盛。普超来到寺中后,至善见他慧根独具,佛法造诣甚深,知其后必有大成,遂在内心产生了要将衣钵传与普超的想法,便将毕生精研的《华严经》一部,授予给普超,并谆谆教导道:“闻此可以发明心要。”《华严经》阐述了“六相”、“四法界”等佛理,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范畴来说明世界事物的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等一系列关系。普超听从师训,认真研习《华严经》,晨昏与老师至善相互问答,释疑解难,佛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,以至于渐入佳境,进入了禅理的极高境界。从此以后,普超以《华严经》为护身法宝,“从兹动静不离,忆忘如一也”。

清光绪年的一个秋天,普超面对云雾缭绕,流光滴翠,雄峙鄱阳湖边的五老峰,坦然天地间,一副无我的从容姿态,让他禅心大开,大彻大悟,立下“发广大心,立坚固愿,燃身香五百炷以增净因,期证圣品”的宏愿,决心用身体内流淌着的鲜血书写佛经——《华严经》。

普超这一舍身求法、证法的行动得到了至善禅师的赞同和鼎力支持。至善禅师专门在寺内安排了一间静室来供普超专心写经。普超每天闭关不出,于身上取血盛盏,用圆润端正的楷书来抄写《华严经》。由于他书写时用心至真至诚,在抄写过程中仿佛见到佛陀从经书中走了出来,浑身迸射的耀眼的佛光,让普超激动不已。普超在书写血经的过程中,他从来就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适,全副身心与《华严经》融在了一起。

光绪年间,至善禅师圆寂。海会寺内住持一席空位,僧众公举普超做住持。普超因为还没有抄写完《血经》,所以就坚辞不就,以至于寺中住持一位空缺了近两年。

光绪十八年农历壬辰年冬,普超终于用鲜血书写完了《华严经》共八十一卷、《梵纲经》、《行愿品》各三十卷。这一百多卷的血写佛经浸透了普超的汗水与心力。有弟子说普超写血经是“十指沥干,一心不动,宴如也”。普超把血书《华严经》,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,没有任何事情动摇得了他抄写经书的坚强决心。当寺中众僧公请他当寺庙的住持时,他因未完成血书《华严经》而拒不接受住持一位,致使住持虚位二载。直到血书《华严经》一事大功告成之后才就任住持一位。

当普超血书《华严经》一事尘埃落定之时,立即轰动了僧俗两界。“因定发慧,静极光通。”令见经者莫不推崇感慨。

普超接任住持以后。他秉承佛陀的宣示,倡导:以戒为师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护戒,严肃清规,严净毗尼,领众宏修。一时之间,寺庙信众培增,香火盛极一时。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己亥年,普超在海会寺大开戒坛,传戒得度弟子八百余人。时隔9年之后,又在寺内又戒法重宣,度弟子数十人。

在普超主持海会寺的十多年里,庙内资积颇为丰厚,置办的寺田有近百余亩,修建了庄屋八所,另外还新修了华严静室。一时之间,由于海会寺内庙宇规模宏大,僧俗弟子众多,遂成为匡山境内的五大佛教丛林之一。清宣统元年农历己酉年8月的一天,普超突感身体不适,自觉生命已走到了尽头,即将要圆寂了,他便召集寺内僧众,逐一托付庙内诸事,然后端坐在寺中,闭目而逝。自此,一代高僧赴了天台,登了极乐,羽化成仙。而他留下的血写经书《华严经》,一直辉耀僧俗两界,禅意的光辉在永远闪耀。

由此可见,马鞍岛上的这块黄土地,当真是义理禅意丰蕴的地方,要不然怎么会走出戴氏一门三贤人呢?

在青云寺前的竹林边,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华林书院旧址,横陈在那里,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。说那里是书院,是后人对她的敬畏与景仰。实际上,那里是马鞍岛上的胡姓村民开办的私塾,用来培养家族子弟的学馆。

自宋代以来,华林胡氏的一支族人,在迁徙途中,不知因何故相中了这鄱阳湖中的马鞍岛,于是就在此地定居下来,繁衍生息,繁殖和培育后代。胡氏家族秉承祖上的优良家风,注重对后代子孙的教育,于是,他们也效仿先祖的作法,建起了供家族子弟读书的学堂,青云寺前的华林学堂。

那天,当我和作家凌翼以及村委会的戴康平主任,站在华林学堂的旧址之上的时候,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朗朗读书声,清晰地响起在我们的耳旁,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阵莫名的极度震撼。当我站在青云寺前的台阶上,极目鄱阳湖上风云变幻的时候,我的心不由得被眼前的树木和竹林所感动,正是因为有了眼前的这些树木和竹林,挡住了凡尘浮华带给莘莘学子们的无尽干扰,抵御了俗世的浸侵,予了学童们一片澄净、清明、自我的世界。

一路游走在马鞍岛上,穿行在士大夫的古牌楼下,徘徊在出岫般的青云寺前,驻足在华林学堂的遗址之上,我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我心中想要寻找的那个马鞍岛,那个在常人眼中不一样的马鞍岛,一个独具人文的马鞍岛,一个独具深厚历史底蕴的马鞍岛。一念及此,我不由感怀道:“鄱阳湖上马鞍岛,生态旅游真正好。人文深处觅旧迹,烟雨帘中看新巢。莫使岁月空流逝,畅享湖天自逍遥”。

在马鞍岛上的一日游走,完全改变了马鞍岛之前给我留下的粗浅印象,让我心生感喟,情不自禁地写下“鄱阳湖上马鞍岛,几番寻踪俱烟渺。今日重来聊文事,寺前山后乐逍遥”的诗句。随之,尚觉意犹未尽,继而言道:菜花黄时又逢春,游走马鞍心欢欣。莫道当年穷寇事,义理禅音放光明。

西安专业的医院医院在哪里?持续性癫痫病怎么治疗成年人得了癫痫要怎么治疗?
猜你喜欢
文章推荐
深度阅读
【墨香】我被青春撞了一下 【柳岸•往事】从容地过年 【晓荷-人间百态】红辣椒_1 【晓荷·四季的故事】请客吃 【雀巢】心中有戒尺,何须 【星月】匆匆那年 【山水】守望 【梧桐】谁剪轻琼作物华